立春?泥塑之子凍土之下,生命似乎已然絕跡。然而,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指向寅位,
一絲微弱卻執(zhí)拗的生機便開始在鐵灰色的天穹下蠕動。李家坳,
這個蜷縮在山坳里、仿佛被時間遺忘的村落,迎來了又一個立春。但在這里,
“咬春”并非品嘗春餅的清爽,而是一場冰冷而沉默的獻祭。河岸旁,
初融的雪水滲入黑沉沉的泥土,使之成為一種刺骨黏膩的存在。村民們圍站著,面容枯槁,
眼神里混雜著敬畏、恐懼與一絲近乎瘋狂的期盼。中央是村中最老的長者,
他的手指如同干枯的樹枝,正從冰冷的泥濘中挖掘出更為深沉的黑暗。還有阿卯,
一個剛滿七歲的男孩。他赤著腳站在凍土上,小小的身子微微發(fā)抖,
不是因為寒冷——某種更深層的東西正從他體內(nèi)被抽離。儀式開始了。
長者用陶碗舀起冰冷的黑泥,一邊念念有詞,那是古老到連含義都已模糊的咒語,
一邊將泥糊在早已塑好的粗糙泥偶核心上。那泥偶人形,大小如嬰孩,
卻有著成年人的空洞五官?!坝涀?,”長者的聲音嘶啞,如同風吹過枯井,
“記住春天的味道,記住陽光曬暖后背的癢,記住第一次看到綠芽破土的驚喜,
記住溪水融化時潺潺的聲音……”每說一句,他就看向阿卯。阿卯便努力地去想,去回憶。
而隨著他的回憶,那泥偶似乎更黑了一些,更沉了一些。村民們低沉的應和聲如同禱言,
又如同哀歌。阿卯感到自己的記憶,那些色彩鮮明的碎片,正變得模糊、褪色,
如同被墨水浸染,流向那冰冷的泥塑。這就是“咬春”——并非用牙去咬,
而是用一個人的記憶與靈性,去喂飽這尊“春之子”泥偶。據(jù)說,唯有如此,
它才能帶來真正的豐收,驅(qū)散蟄伏一冬的晦暗。泥偶塑成了,通體漆黑,
在慘淡的日光下泛著濕冷的光。它被恭敬地放置在田壟的最高處,面朝東方。夜晚,
阿卯在草鋪上輾轉(zhuǎn),覺得自己的一部分被掏空了,心里空落落的,像是少了幾幅重要的畫。
他睡不安穩(wěn)。田野間,寒霧彌漫。那尊被寄予厚望的泥偶,在無人注視的黑暗里,
它的手指——那粗糙的泥坨——極其輕微地抽搐了一下。接著,它空洞的眼窩里,
仿佛凝聚起比夜更深的黑暗。第二天清晨,是村中啞婆最先發(fā)現(xiàn)的。她驚慌地比劃著,
指向田間。泥偶依舊在原地,但姿勢似乎有了微妙的變化。而且,以它為中心,
周圍一小圈的土地,竟然呈現(xiàn)出一股異樣的、過于肥沃的黑亮色澤,
仿佛所有的生機都被它汲取到了腳下。村民們竊竊私語,既是恐懼,又是希望。
這莫非是顯靈?然后,他們聽到了聲音。極其細微,像風穿過縫隙,
卻又帶著某種令人心悸的渴望?!啊l……?”聲音源自那泥偶。它沒有嘴,
但那股意念卻直接鉆進每個人的腦海。長者強作鎮(zhèn)定,上前一步,
按照古訓回應:“你是春之子,是豐收的使者,是冬天的終結(jié)者?!蹦嗯汲聊?,
似乎在消化這句話。它身上的泥濘仿佛流動了一下?!啊沂恰褐樱?/p>
”它“聽”起來困惑而不滿足,“那……我是誰?來自哪里?為何……在此?
”它的追問一聲比一聲急切,一聲比一聲尖銳。那股空無的饑餓感,幾乎要形成實質(zhì)的漩渦。
阿卯站在人群后面,突然抱住頭。每一次泥偶的追問“我是誰”,他都感到一陣眩暈,
知的記憶——自己的名字的意義、母親模糊的笑容、第一次學會走路的感覺——都變得稀薄,
仿佛被那泥偶隔空吸走。泥偶不再滿足于被動的放置。它開始移動,在田間緩慢地爬行,
所過之處,泥土變得異常肥沃,甚至立刻有詭異的、蒼白的嫩芽鉆出,卻又迅速發(fā)黑腐爛。
它追逐著每一個村民,用那無形的聲音追問:“告訴我!我是誰?”“你的記憶里有顏色,
給我!”“你的悲傷是什么味道?告訴我!”它吞噬的,不再僅僅是阿卯的記憶,
而是所有靠近它的人的情感與個性碎片。
一個原本開朗的漢子變得沉默寡言;一個多愁善感的婦人再也流不出一滴眼淚。而阿卯,
變化最為劇烈。他常常整天呆坐,眼神空洞,對外界的呼喚反應遲鈍。他正在變成一具空殼,
他的“自我”正在成為喂養(yǎng)泥偶的食糧。村民陷入兩難。長者面容枯槁,
眼神在狂熱與絕望間搖擺:“不能停!已經(jīng)付出了這么多……再堅持一下,
等到真正豐收那天,一切都會值得!祖輩的傳統(tǒng)不會錯!”但看著孩子們?nèi)找媛槟镜难凵瘢?/p>
看著彼此間日益稀薄的情感,懷疑像毒蔓一樣滋生?!翱墒情L老,
”一個村民顫抖著指著那在不斷蠕動、追問、吞噬的泥偶,“它帶來的,真的是豐收嗎?
還是……只是它自己的饑餓?”另一個人看著形同木偶的阿卯:“再這樣下去,就算豐收了,
我們還是我們嗎?誰去品嘗豐收的果實?”泥偶聽到了他們的爭論。它停下來,
那顆泥塑的頭顱轉(zhuǎn)向聲音的方向,眼窩里的黑暗深不見底?!柏S收……”它模仿著這個詞,
然后發(fā)出一種像是無數(shù)泥土摩擦的詭異笑聲,
“……是的……我需要更多……才能知道……我是誰……”它突然加速,
沖向最近的一個孩子!那孩子嚇得呆立當場?!皦蛄耍 卑⒚母赣H,一個沉默的農(nóng)夫,
猛地沖上前,用鋤頭狠狠砸在泥偶身上!泥漿飛濺。泥偶發(fā)出尖銳的、非人的嘶鳴,
被砸中的部位塌陷下去,但更多的黑泥從地下涌出,迅速修補著創(chuàng)傷。它變得更加龐大,
更加扭曲,無數(shù)張模糊的人臉在它的泥漿表面浮現(xiàn)、哀嚎、又沉沒下去。
“沒用的……”長者癱倒在地,喃喃道,“承認它無用,便是承認我們的愚蠢,
承認這犧牲毫無意義……一切就都完了……”“不!
”阿卯的父親看著自己幾乎被抽空靈魂的兒子,雙眼赤紅,“真正完了的,是我們的孩子!
”泥偶修復完畢,它不再理會大人們,而是轉(zhuǎn)向那個最初賦予它“生命”的男孩。
它爬向阿卯,形態(tài)開始模糊變化,最后,竟隱約幻化成另一個阿卯的模樣,只是通體漆黑,
面容空洞。“你……”泥偶用著和阿卯一模一樣,卻冰冷無比的聲音問,“你是我嗎?
”阿卯呆呆地看著它,嘴唇翕動,卻發(fā)不出任何聲音。他最后的意識,
仿佛也要被眼前這個黑色的自己吸走。田野上,寒風呼嘯。村民們僵立在原地,無人能動,
無人能答。摧毀泥偶,意味著否定整個立春的意義,否定他們賴以生存的傳統(tǒng)信仰,
承認一冬的期盼和犧牲只是個殘酷的笑話。而不摧毀它,則要眼睜睜看著更多的孩子,
甚至他們自己,被這貪婪的造物吞噬殆盡,成為它追尋“自我”道路上空洞的養(yǎng)料。
那尊黑色的泥塑之子,依舊執(zhí)著地、饑渴地追問著,向著它來的地方,
向著它逐漸遺忘的源頭。“我是誰?”“……”“我是誰?”它的聲音在空曠的田野上回蕩,
沒有任何答案,只有越來越深的寒冷和絕望。它存在著,本身就成了一個無解的詛咒,
一個建立在對個體剝奪之上的、永不圓滿的希望幽靈。而真正的春天,
似乎被這黑色的造物阻擋在了山外,遲遲不肯降臨。只有饑餓,在肥沃卻死寂的土地上,
無聲地蔓延。雨水 · 無淚之雨灰云低垂,壓得人喘不過氣。雨水節(jié)氣一到,
鉛色的天幕便如期裂開縫隙,落下淅淅瀝瀝、冰冷無聲的雨。這雨,在灰溪村,
并非尋常之物。傳說,雨水之日的天降甘霖,能洗去悲傷。并非沖刷,而是徹底滌凈,
將那些盤踞在心肺間、沉甸甸、酸澀苦楚的記憶與情感,如同洗刷污垢般,一并沖入泥土,
流入溪澗。于是,每年的這一天,村民們便會如同朝圣般走入雨中,仰起臉,張開雙臂,
迎接這場神圣的洗禮。阿芷是唯一一個站在屋檐下的人。她懷里緊緊抱著一只舊木偶,
那是奶奶生前為她刻的,眉眼彎彎,笑容溫暖。就在去年冬天,最疼她的奶奶沉沉睡去,
再沒醒來。那份尖銳的、幾乎將心臟撕裂的痛楚,至今仍清晰得如同昨日。雨水開始了。
村民們魚貫走入雨中,臉上帶著近乎虔誠的期待。雨絲落在他們身上,起初并無異樣,
但很快,變化發(fā)生了。那些原本因生活困頓而眉頭緊鎖的漢子,
眉宇間的“川”字緩緩舒展開,變得平滑;那些剛剛還在為雞毛蒜皮爭吵的婦人,